香港“高才通”酝酿优化调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随着“高才通”进入续签高峰期,该项政策执行效果及如何调整在当地引发持续讨论,包括是否给楼市带来了可持续的购买力、是否挤占教育及医疗资源,以及是否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等一系列方面。

  针对近日部分移民中介提及“高才通”计划或终止的消息,8月15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下称“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强调指出,相关计划会继续推行,只是会因应香港实际情况而进行优化或调整细节,但计划并不会终止。

  孙玉菡是在透露该项政策具体执行情况时给出的上述表示。被简称为高才通的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从2022年起实施,高收入及指定高校毕业生可在无须受雇情况下申请签证来港,推出后相关方反应被认为较为踊跃。

  从2024年底至今,随着部分高才获发的签证(首次签证为期两年或三年)陆续到期,续签意愿及获批率高低、哪些人才到港、是否融入香港生活以及居住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相关方面,成为近期当地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

  按照8月15日香港劳福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底,该项计划共收到近14万宗申请,其中约11万宗获批,已有超过九万名高才抵港,约1.4万名高才逗留期限届满。按照规则,高才一般要经过两次续签考验,证明对香港经济有贡献,才可居满七年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因此,高才在续签时须证明已获得稳定收入,或已在港开办或参与业务。

  在此背景下,香港入境处共接获其中7394名高才按计划提交的续签申请,续签申请率约为54%。连同签证即将在三个月内到期并提前申请续签的2305名高才,香港入境处在期内共接获9699份续签申请。在已处理的9044份申请当中,有8511份获批,获批率约94%。

  细分来看,高才通所设立的三类别续签申请率略有不同,A类(过去一年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以上)申请续签率为77%、B类(毕业于百强名校、过去五年至少有三年工作经验)为50%,C类(最近五年本科毕业于百强名校)则为40%;此外,约95%申请续签的高才来自中国内地、5%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与计划整体比例相同。

  事实上,据《财经》近期的相关报道,高才通政策正在进行多轮政策细化。例如,按照香港入境处于5月8日更新的政策框架,针对以公司业务收入申报A类相关申请人,新政策对其全面收入提出了多点新增的细化要求,例如申请人需要“在递交申请前的整个评税年度持续持有相关公司股份,以计算申请人从其拥有的公司的利润中获得的年度收入”。一系列相关调整的针对性被认为较强。

  而对于部分高才无法获批续签的原因,香港入境处助理处长(签证及政策)翁荣桢则解释,并无分类列明拒绝原因,但大多为资料不完整,以及申请人未能应要求补交文件,“亦有从事保险等佣金制行业的高才,由于无法证明自己在港工作期间有稳定收入,申请因而被拒。如从事佣金制工作但有稳定收入,同样可成功续签”。

  “高才通中五成四的人申请续签,续签率符合预期,即每两人中便有一人选择留港发展。”孙玉菡指出,“估计高才通计划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约1.2%。高才已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有效填补人口及人力资源的缺口,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绝的动能。香港冇蚀底(不算吃亏)。”

  一系列微观细节被认为可支撑此番表态。从续签的高才就业情况来看,其中有23%从事商业及贸易、19%从事金融服务业、17%在创科领域就业。此外,11%为保险经纪行业,部分人是精算师或管理层;从事建筑测量、教学科研、公关等行业的,则各介于2%至4%之间。他们被认为可为香港的核心产业注入生力军,亦促进知识转移与创新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及创科中心地位。

  从收入情况来看,获批续签高才的月薪中位数约为4万港元。最高的1%则达30万港元或以上,约一成达12万港元或以上,约四分之一月薪达8万港元,约四成月薪为2至3万港元。

  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中国香港因金融、服务等行业的独特优势,可为相关申请人提供接触海外工作机会的窗口,其薪资水平亦有一定吸引力且税负偏低。具体而言,中国香港的个税累计税率最高为17%,低于美国税改后的37%,亦远低于英国、德国等的最高档45%。

  但亦有5%左右的高才在赴港工作后的薪资收入低于2万港元。可资对比的数据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人口普查及统计处于2025年3月24日发布的《2024年年薪及工时调查报告》,香港员工的中位数月薪为2.05万港元。

  66%受访高才已以香港为惯常居住地,其中70%居于租住单位,13%居于自置单位,其余17%居于酒店或由雇主提供的住所等。当地房地产市场期待相关居住需求转化为购买力。摄/焦建

  据当地一位人力资源人士则对《财经》解析称,月收入低于2万港元的高才大多刚毕业,起薪点较低,只能从事如会计、研究助理等工作。“但与本地毕业生相比,他们的劣势则包括因语言等造成的求职困难及生活成本高,可能是部分年轻高才不续签的原因。”

  这些高才落户香港,除为当地带来消费力及税收贡献,也被认为可有效填补当地人口及人力资源的缺口。例如,53%获批续签的高才年龄为40岁或以下,具备长远发展潜力。近一半的续签高才有为其配偶及/或18岁以下未婚受养子女申请受养人签证,平均每位申请人携同约1.7名子女来港。

  随着高才通进入续签高峰期,该项政策执行效果及如何调整亦在当地引发相关讨论,包括高才是否给当地楼市带来了可持续的购买力、是否挤占教育及医疗资源,以及是否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等一系列方面。

  以高才带来的居住需求为例,按照香港特区政府对续签高才的跟进调查结果显示,66%受访高才以香港为惯常居住地,其中70%居于租住单位,13%居于自置单位,其余17%居于酒店或由雇主提供的住所等。置业数字高低,则被认为受到尚在熟悉环境、资金如何到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再以当地社会高度关注的高才子女来港读书等教育话题为例,根据劳福局提供的网上问卷结果显示,37%高才受养子女正在香港就读,其中18%接受学前教育、38%就读小学、32%就读中学、12%正在接受专上教育。

  孙玉菡对此指出,来港读书的高才子女只占少数。当高才肯定以香港为家,才会安排子女来港入学。关键是要跟足规矩,正正当当地做。因当地学童人口下跌,这些高才子女入学不会增加公帑开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的一位人士则指出,预测部分未申请续签者存在“羊群心态”,但也有高才因子女未能入读心仪的学校而选择离港。

  整体而言,高才通只是香港自2022年底开始的各项“抢人才”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6月底,当地的各项人才计划共计获得50万份申请,其中有33万宗获批、已有22万名人才携同家属来港。

  在此背景下,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等在内的多位官员,近日已在不同场合中指出,约22万人已经抵达香港,远超出特区政府三年共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其中“远超”被当地普遍解读为人才政策将迎来调整的信号,如何及怎样调整的讨论亦日渐升温。

  在此方面,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近日则在社交平台接连发文指出,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发展肯定有需要,关键是“阀门”要设计好。在这一过程中,“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人才计划须严格审批”。

  香港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洪雯则在此前一轮相关讨论升温时对《财经》指出,高才通计划初期门槛宽松,是疫情后补充香港人才缺口的合理安排。目前需要“精挑细琢,针对性找人才”,不仅要限制申请人及受养人年龄,还要有专业限制。并提议特区政府设立专业资格委员会、社会团体帮助对接人才与就业市场。“第一批、第二批吸纳的高才集中在金融行业,但香港并不太缺乏金融人才,这也是部分高才发现在港难找工作的原因。高才会与香港有一个互相挑选的过程。”

  香港立法会劳动界别的一些相关议员近日亦指出,目前续签的一些高才大多任职商贸和金融业,与本地人才重叠。建议相关计划聚焦吸纳特定行业人才及高层人员,如AI应用、低空经济等。此外建议特区政府在审批续签时划线,拒绝收入过低者申请。

  对此,孙玉菡已在8月15日明确指出,高才通是互相选择的过程,希望高才(从事的职业)可以更加多元化。特区政府将持续密切关注各项人才入境计划的续签申请情况,同时持续优化计划的细节,并考虑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务求招揽合适的人才落户香港。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