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双降”与不良承压,东莞农商行仍未走出负增长困局

(来源:北京商报)

上市农商行“老幺”的业绩负增长烦恼依旧持续。继2024年首次陷入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降”困境后,东莞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未能扭转颓势,在12家已披露中期业绩情况的A股及H股上市农商行中,该行成为唯一一家两项盈利指标双双下滑的机构,且降幅均居首位。

今年上半年,东莞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55.01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下降17.07%。深究原因,息差收窄与非息收入下滑构成双重挤压,交易净收益因利率波动亏损、理财费率下调拖累业务收入。盈利承压的背后,更暗藏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面对多重压力,东莞农商行亟须破局,探寻稳健发展的新方向。

业绩颓势延续

除九台农商行外,其余12家A股及H股上市农商行的“成绩单”已悉数披露,在这场业绩竞赛中,东莞农商行成为目前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降”的银行,且降幅位居首位。

从资产规模来看,东莞农商行保持一定增长,截至上半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7604.45亿元,位于12家农商行第4位,较上年末增长1.95%,增速位居第11位。

然而,与资产端的平稳增长形成反差的是,盈利端面临显著压力。上半年,东莞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55.01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下降17.07%。

进一步拆解可看出,盈利能力下降的核心原因则在于息差收窄与非息收入下滑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贷款重定价及政策引导让利实体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截至上半年末,东莞农商行净利差降至1.16%,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净息差1.22%,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2.87%,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而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1.71%,下降0.27个百分点,息差收窄快于成本下降的表现直接挤压了利息净收入空间,报告期内,该行利息净收入42.37亿元,同比降幅9.92%。

非息收入也成为盈利的“拖累项”,上半年东莞农商行非利息净收入12.64亿元,同比降幅达25.41%。其中,交易净收益2.93亿元,同比减少5.55亿元,降幅达65.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4亿元,同比减少0.47亿元,主要是理财产品费率下调导致的理财业务收入减少。

东莞农商行源于1952年成立的东莞信用互助组,1996年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2005年完成统一法人体制改革成立东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9年改制为东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上市后,该行盈利增速逐步放缓并转向下滑。2023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4年东莞农商行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指标“双降”,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3.1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15%;归母净利润46.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40%。彼时,该行解释称,主要是受市场利率维持下行趋势、政策引导金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同时提高拨备计提力度增强风险防御能力。

谈及东莞农商行盈利表现的持续负增长,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受到市场利率下行、金融让利、个人贷款和特定行业的不良率上升的影响,东莞农商行利息收入承压显著,非利息收入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市场波动收益。

资产质量承压

在盈利指标承压的背后,东莞农商行的资产质量也面临挑战。从数据来看,2021至2024年,东莞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出连续四年攀升的态势,从2020年末的0.82%一路攀升至1.84%,且上升幅度显著扩大。

进入2025年,东莞农商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截至上半年末,东莞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87%,较上年末小幅上升0.03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仅优于广州农商行1.98%的不良贷款率,在12家已披露中期业绩的上市农商行中位列倒数第二。

深入剖析资产质量细分可以发现,东莞农商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个人贷款和特定行业贷款成为风险集中爆发的领域。

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2.81%,较上年末上升0.52个百分点。当前国内消费复苏进程仍存在不均衡性,个人信贷还款能力受到一定冲击,在此背景下,该行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均有所上涨,尤其是信用卡透支不良率高达9.24%,远高于其他个人贷款业务,且较2024年末的6.02%大幅上升3.22个百分点。

对比来看,公司贷款(不含票据贴现)资产质量则有所改善,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保持较好水平,东莞农商行称,公司贷款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64%、2.10%,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无法按时还本付息,最终形成不良。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还伴随着“防御能力”的减弱,那就是拨备覆盖率的同步下滑。截至上半年末,东莞农商行拨备覆盖率190.56%,较上年末下降17.16个百分点,拨贷比3.56%,下降0.26个百分点,风险的“缓冲垫”正在不断变薄。面对承压的资产质量,东莞农商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处置措施,通过催收、核销、债权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19.82亿元,其中呆账核销14.4亿元。

知名经济学家盘和林指出,东莞农商行要收紧借贷,严格把关,对客户要进行风控筛选,尽可能地积累高信用客户。对于存量不良信贷要加速处置,轻装上阵。对于增量业务,一方面要严格风控,另一方面可以从消费贷和经营贷两个方向考虑业务拓展。

对公零售协同破局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增长放缓、净息差持续收窄以及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东莞农商行亟须从业务结构调整、风险防控强化、区域资源深耕等多维度系统性制定应对策略,通过精准施策推动经营状况逐步改善,最终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有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东莞农商行应聚焦东莞制造业名城的区域产业特色,构建对公零售场景渗透的一体化生态圈。对公层面,结合东莞产业特点打造差异化服务体系,延伸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零售层面,除了压降高风险个人消费贷产品之外,还可以发力财富管理方向,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团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财富规划服务;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等形式开展投资者教育,提升客户信任度。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东莞农商行对公业务以区域深耕为核心,贷款投放高度集中于东莞本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东莞地区贷款占比达82.68%,“本土银行”定位明显。从行业分布看,前十大客户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与东莞作为制造业重镇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联。

零售业务亦是东莞农商行的发力方向,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个人存款余额3258.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1%;个人贷款余额1268.5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7%;个人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余额3983.29亿元;存续理财产品规模386.87亿元,其中个人理财占比87.24%;财富业务中收创收1.33亿元。

“对公与零售业务并非孤立存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通过对公业务服务的核心企业,可延伸服务其员工的零售需求,如推出企业员工专属消费贷、信用卡等产品;借助零售业务积累的海量个人客户数据,可为对公业务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提供补充参考,提升风控效率。唯有实现对公与零售业务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才能真正重构业务结构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走出一条特色化的破局之路。

针对盈利能力下降、风险缓释手段以及业务板块权重发力重点,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东莞农商行,电话始终未有人接听。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