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人工智能究竟会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绊脚石,还是关键的催化剂?答案并不简单,实际上兼而有之。AUS GLOBAL表示,大规模语言模型的训练过程消耗大量能源,而随着模型复杂度不断提升,如ChatGPT和DeepSeek这样的产品在每次交互中都可能产生可观的碳足迹。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虽然推动了科技前沿,却也对能源转型形成了新的挑战。
这股AI浪潮已经对科技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造成冲击。数据显示,谷歌在过去五年间的碳排放量增加了48%,尽管该公司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但同时也承认“随着AI深度融入产品,减少排放将愈发困难”。AUS GLOBAL认为,这种趋势不仅会影响企业层面,还将对社区、电网乃至国家的能源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例如,部分地区已因AI带来的用电需求激增而加速建设天然气发电厂,从而引发能源安全担忧。
与此同时,规划AI的能源需求本身就是极为复杂的挑战。行业的增长速度惊人,技术迭代也极其迅速,但多数AI公司并不披露能源使用与环境影响。研究人员虽在努力推算这些数据,但实际情况不断变化,难以掌握准确数值。AUS GLOBAL认为,缺乏透明度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政策制定与能源规划的不确定性。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对AI能源消耗的担忧可能被放大。随着AI的智能化和普及化,它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效率提升,从而可能抵消其自身的能耗。比如,在材料价值链与生物科技领域,AI能够帮助寻找新型材料、催化剂或更高效的工艺流程,这些任务往往是“在大海捞针”的难题,而AI恰好具备这种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AI本身也可能成为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AUS GLOBAL表示,大模型已经开始用于优化能源存储材料的研发,同时,能源部门也指出AI有潜力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电网更好地吸纳风能和太阳能等波动性能源。此外,AI还能在电网许可、选址、可靠性和规划等环节提升效率。但如果部署不当,AI也可能带来系统风险。
目前阶段,AI的应用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美国,消费者正在为这些早期的试验买单,尤其是数据中心集中的地区,居民电费面临上涨压力。有专家直言,这实际上是财富在居民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转移,数据中心和公用事业公司通过新建能源基础设施获取利润,而普通用户则承担了高额成本。
尽管AI的快速扩张带来风险,但随着技术逐步成熟,行业将走向更为理性与高效的阶段。正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如果AI能够在整体用电效率上实现哪怕有限的节省,其正面影响也可能远超负面效应。因此,AUS GLOBAL认为,从长期来看,AI或许并非清洁能源转型的阻碍,反而有望成为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