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价格战已至“危险地步”!远景储能田庆军:评价体系、商业逻辑是破局关键

  8月15日消息,在第四届EESA储能展期间,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谈到行业“内卷”问题,他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储能系统的成交价一路下跌,几乎是自由落体,行业差不多1/3的系统集成商在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个比例还在增加,让人非常担心。他直言,行业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虽然成本在下行,但成本下行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价格下行的速度。”

  田庆军指出,目前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很明显,“当劣币大量以最低价成交进入市场后,其实为行业埋下了巨大的风险。最可怕的在于数量还在放大。”

  “一个企业老是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质量怎么可能做好,售后服务、合同履约怎么可能规范?未来并网后,产品效率怎么可能高呢?任何行业和任何企业,如果不赚钱,怎么可能会可持续的研发,提升质量和服务?”田庆军认为,这些低于成本价的成交项目未来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不按照合同配置交付,偷工减料;二是采用劣质的原材料交付,比如电芯;三是交付投产后劣质的质量和服务,牺牲电站的效益。

  关于“内卷”的危害性,田庆军表示,“内卷”不仅破坏行业的良性发展,还不利于国家利益。当国内大量低于成本价的中标信息不断公布后,价格战必然延伸至海外市场。目前,中国制造的电芯已占全球储能系统市场的九成,价格战其实是中方企业之间的相互消耗。

  他强调,“持续的价格竞争会抑制企业研发投入,给国外同行留下‘弯道超车’的机会。一旦技术门槛与护城河削弱,中国的全球竞争优势将受到威胁。”

  如何破除行业“内卷”?田庆军提出两项建议: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行业评价体系。以标准而非价格衡量储能产品优劣,目前远景正联合行业协会,积极建设储能行业评价体系,从安全可靠性(产品稳定性)、健康度(容量保持率)、运行能效(转换效率与综合效率)等维度进行评估,精准区分优劣产品。

  其次,政策引导构建健康市场。推动容量电价、调频市场、电力现货市场等机制的开放与规范化,使储能行业形成自我闭环的商业逻辑,让优质设备通过市场竞争脱颖而出。

  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136号文”,明确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田庆军建议,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支持容量电价机制与电力市场的开放,让企业在公平的平台上以性能和盈利能力竞争。一旦储能行业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关注点将从价格转向质量,价格战也将自然退场。

  田庆军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内,储能行业的优胜劣汰将加速,市场格局将向集约化发展。(刘丽丽)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