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安保基金的老鼠仓,公司瞒了近一年?!

  来源:今晚吃基

  国寿安保基金的老鼠仓事件,昨天刷屏基金圈,基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只说几点有意思的:

  ① 时间线

  2013年李丹加入国寿安保基金,2016年2月开始管理首只产品国寿安保核心产业混合;

  据国寿安保公告,根据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员配置状况,自2024年2月8日起,李丹开始逐步从产品卸任,首先是不再担任国寿安保核心产业基金经理,但继续担任国寿安保消费新蓝海、国寿安保稳信。

  2024年9月卸任最后一只产品后离职。

  天津证监局披露的信息中,李丹的老鼠仓违规行为发生在2022年3月-2024年2月期间。

  至此次天津证监局处罚公告发出,已是2025年8月,国寿安保基金的老鼠仓事件大白天下。

  监管方当然是按部就班,从查处到处罚,一步步来。

  但上面的时间线也看得出来 ,国寿安保内部哪怕是风控再怎么差,公司最晚在2024年9月也应该知晓了老鼠仓的相关信息。

  否则,以李丹在国寿安保十年以上老员工的身份,怎么就突然卸任,突然离职?而且卸任与离职的时间,与后来证监局披露的老鼠仓违法时间有那么高的重合度?

  换言之,国寿安保大概率就没有主动披露这些信息,而是迟至一年后,证监局的处罚公告出现后,持有人和公众才知晓一年前发生了什么。

  ② 监管很牛逼

  有大数据的加持,有AI的加持,现在的监管可以做得非常的细致,非常的深入。所以,基金经理真的不要认为自己有啥做小动作的机会!

  先看过程:

  李丹控制“王某”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李丹作出交易决策,指示杨某尘具体实施下单操作。

  相关交易与基金发生交易趋同,趋同买入股票41只,趋同买入股票占比74.55%,趋同买入金额3311.97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72.77%,交易亏损。

  要知道,李丹管理过的产品,都是很小规模的产品,规模几个亿的产品就已经算大的了。

  规模那么小,然后李丹根本不直接通过自己手机下单,而是通过另一个人杨某下单,用的还是王某的账户。

  一样被查出来。

  后来事发,李丹未申请听证,但提交陈述申辩材料,提出涉案期间部分趋同股票并非其授意下的交易、造成趋同具有合理原因、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王某”账户等陈述申辩意见。

  经复核,证监局对这样的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国寿安保不是很小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有3300多亿,多为债基和货基,权益类基金规模很小。

  这次的老鼠仓事件,恐怕是让国寿安保的权益产品雪上加霜的。

  监管方查案的水平很高,查案过程也很考究,基金经理的辩驳有时候听起来则有些无厘头。

  比如,同样出自天津证监局之手,基金经理王某恒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一案,在去年12月办理终结。

  听证会上,王某恒曾提出4点申辩意见请求不予处罚,但该局不予采纳,最终决定对王宇恒处以100万元罚款。

  最终该案认定,王某恒利用未公开信息并通过微信聊天方式,明示、暗示张某交易7只股票,张某操作自己账户交易上述股票,致使相关交易与王宇恒管理的基金发生趋同。

  而王某恒在申辩意见中提出,主观上没有利用基金财产“抬轿子”的目的,客观上无收益,认为王某恒与张某的聊天系职务需要,是为实现基金资产的更大收益等,但均被证监局驳回。

  基哥认为:监管的雷霆手段之下,老鼠仓只会越来越少!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