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消费贷“国补”贴息,银行在行动

  “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消费贷贴息政策的具体执行细则,现在我行消费贷最低利率仍是3%,如果后续行里发布了相关细则,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客户,消费者也可以留意我们官网和公众号信息。”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内,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记者调研发现,多家银行迅速响应,积极推进相关贷款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合理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精准落地。

  消费贷利率能否降至“2字头”

  “我行正在积极推进贴息政策落地,目前能补贴多少、以什么形式补、满足什么条件能办理等细则还没有明确。”上述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就目前利率来看,我行消费贷最低利率是3%。未来贴息政策落地后,最低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理论上有机会申请到2点多的消费贷利率,但是要看具体执行细则中会对利率下限和补贴金额作出哪些限制,现在还不好说。”

  “我行消费贷产品利率最低能申请到3%,由于借款人的征信状况、工作单位等背景不同,申请到的利率和额度也不一样。”建设银行北京地区一名消费贷相关业务人员表示。

  “目前还不知道贴息政策具体会怎么执行。”上述建行消费贷相关业务人员向记者介绍,“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贴息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发放利率优惠券,在消费者申请贷款阶段直接降低贷款利率;另一种是利息“返现”,需要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在获得贷款后提供相应材料申请利息补贴。此外,贴息的周期、限额等细节后续应该都会有一定要求,就目前导向来看,利率低于3%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推进贴息政策落地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近日,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邮储、光大等多家银行纷纷响应,均表示正积极有序推进贴息政策组织落实工作。例如,农业银行表示,下阶段,将积极部署政策落地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传导至千企万户,助力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在记者调研中,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本次政策聚焦的是个人消费者与服务业经营主体两方面,银行也将从供需两端完善配套措施。

  “我们第一时间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学习研讨,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安排,后续会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并配合推出配套产品和服务。”某国有大行零售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个人消费领域,我们目前重点聚焦于购车、装修、旅游、购买家电家具等消费场景投放信贷资金。在服务业经营主体方面,我们针对餐饮、旅游、养老、家政等行业提供特色信贷产品,后续会根据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上述零售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降低消费信贷成本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已有四川、重庆等部分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实施消费贷贴息政策。例如,2024年10月,四川省财政厅发布相关通知称,对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银行机构向省内居民发放的1年期及以上,且贷款用途为汽车购置、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4类商品线下消费贷款,财政部门按照年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给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贴息,居民在全省范围最高可享受2笔贷款贴息支持。

  从具体执行过程来看,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由相关银行机构提醒借款人提交申报资料,对通过审核的消费贷款,市县财政部门一次性将一年期贴息资金拨付给经办银行机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适度让利于民。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针对贴息政策,银行业应精准对接需求,扩大政策覆盖面,同时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配合财政和监管部门做好贴息资金核查,保障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